国产AV午夜福利写真电影_亚洲国产AV玩弄放荡女妇系列_国产理论片午午伦夜理片2021_午夜欧美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您好,歡迎來到 i 北方網官方網站!
####.##.##
i北方網官方賬號
當前位置:首頁>深度

綠兮歸來 —內蒙古準格爾旗70年生態(tài)建設報告 ▏作者:楊潔 /齊永平

來源:新時代報告文學  發(fā)布時間:2019-10-31  瀏覽:6264  字體【 【關閉】
 
遼闊的內蒙古,是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tài)安全屏障。保護好、建設好內蒙古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是內蒙古的重大歷史責任。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準格爾旗旗委政府帶領各族干部群眾,與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作斗爭,付出了長期艱苦的努力,取得了驕人的成就。歷史上“七山二沙一分田”的準格爾如今已是青山綠水,舊貌變新顏。
山坳上的林濤
 在內蒙古準格爾旗,有一棵蒼勁挺拔的油松,孤零零地矗立在高高的山梁上。
經林業(yè)部門考證鑒定,這棵油松為1089年天然落種而成,是中國樹齡最長的油松,被稱為“中國油松王”。
1089年是宋元佑四年。其時,準格爾地界為北宋、遼、西夏之邊界地帶,鐵蹄踐踏,戰(zhàn)火紛飛。九百三十年,物換星移,人間滄桑,這油松見證了跋涉邊塞的文人墨客,馳騁疆場的金戈鐵馬,游走大漠的商賈駝隊,成群結隊的逃荒難民。
仿佛是在轉眼之間,同時期落地生根的油松卻一棵也不見了,只留下自己,形單影只,困守在這荒山禿嶺之間。
九百三十年,在中國油松的故鄉(xiāng),準格爾旗的油松怎么就消失得無影無蹤?
氣候變化和自然災害。嚴重的干旱和森林大火,足以毀滅大自然幾百年、甚至幾千年生長形成的茂密森林。不能不說,油松王得以幸存,是個奇跡。
因人類活動和過度樵伐,自秦漢以來,準格爾旗就有大量人口遷徙,樹木作為重要的生活和生產資源,日益枯竭。加之準格爾旗位于我國西部半干旱地區(qū),自然環(huán)境十分脆弱,植被的自我修復能力極其低下,一旦被破壞,很難自然恢復。1949年,準格爾旗森林普查,原始天然次森林1556公頃,零星楊柳花果樹336公頃,灌木3828公頃。林木面積總計5720公頃,占準格爾旗7692平方公里國土面積的0.74%。
滿打滿算,準格爾旗的森林覆蓋率還不到1%。
調查人員踏遍準格爾旗的千溝萬壑,只找到兩處稍有規(guī)模的天然次森林,一處在阿貴廟,一處在神山。這兩處成片林地能夠殘存,只因處于人跡罕至的深山,并且是廟宇禁地。
當年,林業(yè)人把準格爾旗的森林資源稱為“一棵樹,兩片林”。
曾經的蒼松翠柏漸漸消失。只有依據當時景象命名的那些地名保留下來。五當(柳樹)梁,海力色太(榆樹)溝,那勒蘇(松樹),阿嘎如泰(柏樹),薩木爾佳(松柏茂盛),蓿亥圖(紅柳)。如此以樹木命名的蒙古語地名,在準格爾旗非常普遍,由此可以想見,先前的準格爾,該是怎樣的一個樹木蔥蘢的地方。
在準格爾,有一首流傳久遠的漫瀚調蒙古族民歌叫《哈拉津達壩》,意思是“光禿禿的山梁”。行走在光禿禿的山梁上,幾十里路看不見一棵樹,烈日炎炎之下,連個庇蔭的地方也沒有。蒼黃的山川,缺少綠色的點綴,待久了,讓人凄荒、讓人厭倦、讓人心焦。樹之于大地,猶如肢體之于人身。肢強體壯,常常被自己忽略,只是在殘缺以后,方才知其健康存在的珍貴。對于缺少綠色中國西部干旱和半干旱地區(qū)來說,森林,就是最美好的景色。青山綠水,對于當年的準格爾人來講,曾經是一份過于奢侈的期望。
準格爾旗有組織的植樹造林工作,起步于1956年。這一年,依托殘存的零星楊柳樹,組建烏蘭溝林場和烏蘭不浪林場;1957年組建神山林場;1965年,組建沙圪堵林場。4個林場,建場時期,全部加起來總共76個人。撒在準格爾旗7692平方公里的國土上,相當于每100平方公里分布了1個人。就是這支勢單力薄的隊伍,拉開了準格爾旗植樹造林的序幕。
神山,是準格爾旗西部山區(qū)的制高點,也是國民黨武裝盤踞在準格爾旗的最后據點。1948年4月1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綏遠前線警備旅在伊東支隊的配合下,一舉攻克了國民黨統(tǒng)治準格爾旗的政治軍事中心神山,準格爾旗成為當時綏遠省第一個解放的蒙旗,由此翻開了歷史新的一頁。
神山林場,就在當年戰(zhàn)火硝煙的地方。建場初期,只有6個人。這是中國最小的林場之一。
大山深處,鑿壁而建的石窟、佛洞依舊,傍山壘砌的兵營已經圮廢,石壁上彈洞累累,腳下彈殼隨處可見。當年幾千人馬廝殺的戰(zhàn)場,如今炮聲遠去,硝煙散盡,只有6個林業(yè)工人的身影,穿梭在崇山峻嶺之間。
挖坑、栽樹、澆水、巡查、除蟲、防火……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工作單調枯燥,生活孤獨寂寞,一年四季,伴隨他們的只有過往的白云和林間的鳥雀。
六十多年過去,當年山坡上的那一片林地,如今已是林海茫茫,林濤聲聲。當年種下的小樹苗已長成參天大樹,而當年的造林工人如今都已經告老還鄉(xiāng)。
準格爾旗的漢族農民,大多數是當年走西口、出草地的晉陜難民的后裔。口里人有栽樹的習慣。那些年月,準格爾人想樹、盼樹、栽樹,就像膝下無子的夫婦盼望早日得子一般。每到春秋兩季植樹的季節(jié),一捆樹苗,一張鐵鍬,在房前屋后,田間地頭,見空就栽。沒有家財萬貫,留幾棵樹,也算作自己辛勞一生給后人留下的遺產。只是能力所限,起初僅僅停留在房前屋后、田頭地畔。那么多的山、那么多的坡,依舊是荒山禿嶺。
1964年,伊克昭盟的一位干部下鄉(xiāng),在準格爾旗海子塔公社柳樹灣大隊,看到了成片的人工林和牧草,在匯報工作時把這一發(fā)現(xiàn)報告了盟委,時任盟委書記拍板,決定把盟委常委會搬在柳樹灣召開。
在簡陋的生產大隊,盟委七常委和相關領導,如數到齊,研究總結當地的做法經驗,形成“種樹種草種檸條”的生態(tài)建設思路,在全盟范圍內推廣,一項改變伊克昭盟發(fā)展思路的重大決策,由此誕生。這次會議,極大地激發(fā)了準格爾人種樹種草的積極性,其影響力持續(xù)了幾十年。
前人栽樹,后人乘涼。凡種樹者,必有長遠的打算,而不能抱急功近利的態(tài)度。在準格爾旗,有一個樸素的說法,叫“有小不愁大”,原本的意思是只要生下孩子,就不愁長大。在對待種樹的時候也這樣說,意思是一樣的,只要能夠栽下樹苗,就不愁未來會長出來參天大樹。正是基于這樣的信念,才會有持續(xù)不斷的堅持。
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準格爾旗的植樹造林主要以易于成活、生長速度快的楊、柳、榆樹為主。但是,作為闊葉樹種,水分需求大,生命周期短,不適宜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區(qū)作為封山育林的樹種選擇。松柏樹作為針葉林種,是理想樹種,在準格爾旗試種了很多次,都失敗了。為此,一位上級領導來視察,勸導當地干部:你們不要再“在和尚頭上挖窟窟(意思是荒山禿嶺上挖坑植樹)”了,省得勞民傷財。
就在爭論不休之際,一個奇跡出現(xiàn)了。
在西黑岱公社,鄔存發(fā)帶領干部群眾上山植樹造林,一大片松樹成功存活,往日的荒山禿嶺被染上一抹濃重的綠色。這為全旗的植樹造林運動樹立了樣板,建立了信心。
大規(guī)模的群眾性植樹造林,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拉開的。
位于西部的四道柳鄉(xiāng)、暖水鄉(xiāng),率先開始整鄉(xiāng)動員,全民上山植樹,一時間,山上山下人聲鼎沸,魚鱗坑漫山遍野。緊接著,各鄉(xiāng)鎮(zhèn)普遍開展群眾性的植樹造林活動,全民義務植樹聲勢浩大,造林面積井噴式增加。截止到20世紀末,準格爾旗森林面積達到207.8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18.52%。
進入21世紀,準格爾旗緊緊抓住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和國家林業(yè)重點工程實施的歷史機遇,把生態(tài)建設放在全旗工作的重要位置,及時提出建設“綠色大旗”的奮斗目標,又一次加快了植樹造林的步伐。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三北防護林,京津風沙源治理等一系列重點生態(tài)工程如期推廣,陸續(xù)完成生態(tài)造林163萬畝,飛播造林45萬畝,封山育林63萬畝。2007年,準格爾旗啟動城鎮(zhèn)區(qū)、園區(qū)、景區(qū)、礦區(qū)、通道區(qū)、林片區(qū)“六區(qū)”重點綠化工程,完成高標準造林綠化30萬畝。黨的“十八大”以來,準格爾旗貫徹生態(tài)優(yōu)先發(fā)展戰(zhàn)略,圍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fā)展理念,提出“堅持綠色發(fā)展,建設美麗準格爾”的發(fā)展目標,完成林業(yè)生態(tài)建設118萬畝。21世紀是準格爾旗林業(yè)建設投入最大、發(fā)展最快、成效最為顯著的時期,全旗森林覆蓋率由2001年的18.52%,提高到2018年的35.3%。十八年間,森林覆蓋率以平均每年0.9個百分點的速度增長。
在加大林業(yè)工程建設的同時,準格爾旗引導企業(yè)和農民建設經濟林,在改善生態(tài)的同時,實現(xiàn)經濟效益,使植樹造林進入良性互動發(fā)展。通過杏仁露飲料企業(yè)、沙棘飲料企業(yè)的帶動,準格爾旗實施百萬畝杏樹林、百萬畝沙棘林項目。生態(tài)改善,企業(yè)增效,農民增收,形成了良性互動循環(huán)。
在暖水的得勝有梁村,我們來到了王在達的蘋果園。1994年,準格爾旗舉辦蘋果栽培培訓班,無償為參加學習的村民提供蘋果樹苗。二十五年過去,王在達當年栽下的30畝蘋果樹,如今已成氣候,每年蘋果和蘋果樹苗銷售近百萬元。在他的帶動下,暖水鄉(xiāng)千畝蘋果園目標已經實現(xiàn),完成1600畝蘋果園建設。
十年樹木。植樹造林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yè)。每一屆政府關于植樹造林的決策,至少要在10年以后才可能見到成效。準格爾旗歷屆政府把植樹造林當作一根接力棒,一屆接一屆傳遞,一代接一代真抓實干。
一個人,一張鍬,一擔桶,在一個不為人知的山梁上種樹,是一件極為平常的事情。樹要一棵一棵地栽,一年一年地長,準格爾旗的森林覆蓋率從0.74%提高到35.30%,全旗森林總面積達到399.77萬畝,意味著有多少人堅持了多少年?因此,在回顧準格爾旗植樹造林的歷程時,每一個平常人都不應該被忽略,例如:賈繼光,武二為,黃四,劉三維,李艮祥,劉茂桐,劉成厚……
令人難以置信,在當年連燒火的柴薪都無處尋覓的準格爾旗,如今,森林防火成為林業(yè)部門和各鄉(xiāng)鎮(zhèn)在春季工作的頭等大事。
走不出的林海,走不完的綠色長廊,滿目的綠色,令人心曠神怡。
高高的山梁上,微風過后,林濤聲聲。一個綠色的準格爾撲面而來。
 
庫布其沙漠天保工程飛播造林成果
今日縛住蒼龍
達壩希里,是準格爾的憂傷之地。
披紅掛綠的伊金敖包屹立在高高的達壩希里,站在這里極目遠眺,百里之內盡收眼底。當年立下的拴馬樁自然成活,早已長成大榆樹,枝繁葉茂,華蓋如傘。
從前,每年到了農歷三月十一,準格爾各地的蒙古族群眾,從四面八方匯聚此地,舉行過祭奠儀式后,便浩浩蕩蕩向伊金霍洛進發(fā),參加10天后在成吉思汗陵舉行的春季大祭。
達壩希里漢語稱作壩梁。追溯歷史,秦長城自西向東,沿著鄂爾多斯高原的脊線經此穿過,這里,成為秦王朝與北方游牧部落的分界線。達壩希里,坐落在北緯40度線上。中國八大沙漠,有六大沙漠分布在這一緯度。塔克拉瑪干、庫姆塔格、巴丹吉林、騰格里、烏蘭布和、庫布其,自西向東,一線牽連,蜿蜒而來,直到黃河在準格爾由東向南拐了一個大彎,才迎頭截住。這里,是離北京最近的風沙源頭。
把這一系列沙漠串聯(lián)起來,猶如一條自西向東蜿蜒而來的蒼龍,在甘肅境內與黃河相遇后,原本清澈的黃河水由此泥沙俱下,沙漠與黃河一路交織纏斗,到了準格爾,蒼龍伏岸飲水,黃河甩身南下東拐,直奔東海而去。沙漠蒼龍靜臥時,風平浪靜,不失為一道蒼桑美景,大漠孤煙,長河落日,令人無限遐思。一旦發(fā)作,便是飛沙走石,天昏地暗,如同地球末日。置身其間,苦不堪言。
以達壩希里為界,準格爾旗地貌一分為二,南部是丘陵溝壑山區(qū),北部是庫布其沙漠。
準格爾,蒙古語左手、左邊的意思。自1649年建鄂爾多斯左翼前旗,至1949年,風雨飄搖三百年,庫布其沙漠不斷匯聚蔓延,曾經建設在風水寶地,林密草盛、清泉環(huán)繞的扎薩克王府漸漸被流沙包圍。1916年,旗務公署遷出。往日的水草豐美的牧場消失了,庫布其沙漠,如同蒼龍巨獸張開大口,吞噬了草場,吞噬了良田,掩埋了房屋,掩埋了家園。
沙進人退,一直退到鹽生草甸的柴達木和黃河漫灘的巨合灘,再退,便是黃河。
沙漠變綠,是準格爾幾代人的夢想。只是夢想成真,遙遙無期。
1956年6月,準格爾旗組建烏蘭溝林場,這是開進庫布其沙漠的第一支專業(yè)治沙造林隊伍。林場由地方干部、工人,復轉軍人,技術人員共18人組成。
庫布齊沙漠在準格爾旗境內面積為1840平方公里。18個人,開進浩瀚的漫漫荒漠里,相當于每100平方公里分布了一個人,這是一場力量懸殊的沙漠阻擊戰(zhàn)。
6月的沙漠,赤日千里,大地生煙。在沙漠深處,就算是不干活,也要曬得人脫一層皮,他們早出晚歸,風餐露宿,艱難創(chuàng)業(yè),與沙漠惡魔正面交手,正因為如此,烏蘭溝林場建場時的18人被譽為治沙造林的“十八羅漢”。
時隔一個月,準格爾旗在庫布其沙漠深處組建了第二個林場、烏蘭不浪林場,編制為26人。時隔一年,再組建一個專業(yè)治沙站、布爾陶亥治沙站,20人。
面對276萬畝的浩瀚沙漠,兩個林場和一個治沙站的人手過于缺少,春秋兩個植樹季節(jié)也過于短暫。
每到春秋兩個植樹的季節(jié),沙漠深處,到處擺開植樹的戰(zhàn)場,林場治沙站職工全體出動,周邊百姓,不分男女老幼,一齊上陣。
忽撒撒的人影打破了沙漠的寧靜,預示著準格爾人要從沙漠的魔掌下奪回自己已經消失了的美好家園。
當年的烏蘭不浪林場老工人張君政介紹說,按照當時的標準,每個人一天的植樹定額是120株。林場治沙站職工帶領群眾植樹,只負責打點定位,技術指導,檢查驗收,本人沒有定額要求。那些年,人們不知哪來的工作熱情,凡參加植樹造林的人,無論是林場的干部職工,還是出工的周邊群眾,就沒有人栽樹低于一個定額的,最多的,能夠完成五六個定額。每天,天不亮就要出工,每人一把鐵鍬,一個水壺,一袋干糧,直到天黑以后才能收工。
據張君政回憶,有一次,他們植樹時,傍晚,沙塵暴突然襲來,天昏地暗。工人撤回林場,反復清點人數,還是少了一個人。眾人打著火把,在沙漠里四處尋找,終于在半夜的時候在沙漠深處找到了。原來,是他自己在檢查驗收的時候,脫離了隊伍,后來,在沙漠里迷失了方向。幸虧到了半夜里沙塵暴減弱了,他才看到了火把。
在布爾陶亥治沙站,我們見到了第二代治沙站工人馬朝喜和他的妹妹馬朝蘭,以及他的兒子、第三代治沙站工人馬秀占。
馬朝喜的父親馬美賢是山東聊城人,早年參軍入伍,參加過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轉業(yè)后支邊來到了內蒙古準格爾旗,是布爾陶亥治沙站第一代沙站工人。轉業(yè)后,他把妻兒從山東老家接過來,從此,在布爾陶亥安家落戶,扎下了根,直到辭世。
馬美賢如今長眠在這里,在他的墳頭,我們用松枝編了一只花圈獻上,以表達對第一代治沙人的懷念與景仰之情。
馬朝喜從上衣口袋里掏出一枚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胸牌,這是父親留給他唯一紀念和遺產。馬朝蘭手上捏著一枚已經褪色的軍功章,這是出嫁時父親送給自己唯一的嫁妝。
馬秀占手上沒有爺爺的遺物,能夠讓他寄托懷念的,便是當年爺爺親手栽下的那一片片的樹林了。
早年,準格爾旗為了盡快遏止沙進人退的局面,大量選用楊柳樹苗,易栽培,易成活。隨著六十年代初一批大學生分配到這里,開始探索和引進松,柏等樹種。在烏蘭不浪林場,我們見到了這一片樟子松,這是當初的技術員培育的試驗苗木。如今,樹身已是六米多高,蔥蔥郁郁,正是興旺的時候。只是,當年的那些大學生,調動、退休、遷徙,散落四面八方。
在場部食堂舊址的墻角,我們發(fā)現(xiàn)有人用鐵釘在磚墻上刻下一個名字:方道中。據林場老職工說,那是六十年代初從北京林學院分配來的一個大學生,上海人。這一片試驗林,就是他當年帶領林場職工栽下的。
自1961年北京林學院畢業(yè)分到烏蘭不浪林場,方道中再沒離開過鄂爾多斯。他說,自己挖坑栽樹幾十年,沒有一株是自己的。一個當年支邊的大學生,只因“志愿黃河流碧水,誓把國土繪丹青”,把自己的青春年華都奉獻給了這一片土地。
在治理庫布齊的隊伍中,有從各地抽調來的干部,有分配、調動、安置的林業(yè)工人,有畢業(yè)分配的大中專院校學生,有上山下鄉(xiāng)的知識青年,還有勞改監(jiān)獄的服刑犯人。他們手植的樹苗一天天長大,庫布其沙漠一天天收縮。更多的是當地的農牧民,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剛入學的少年,沒有一個沒有在這大漠深處植下樹苗,植樹、治沙,既是責任,也是義務。
與有限的植樹造林隊伍相比較,沙漠還是太大了。人們說,沙漠之病,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
到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準格爾旗治理庫布齊沙漠的步伐驟然加快。
飛播治沙,種植林草面積每年以10萬畝規(guī)模推進。1985年,準格爾旗在庫布其沙漠的烏蘭不浪林場境內再次啟動飛播工程。在總結和吸取了全國各地沙漠地區(qū)飛播的經驗和教訓以后,這次飛播科學施行種籽的選擇、配比、處理;飛播區(qū)精心選擇與精確定位;飛播區(qū)全面封育;借助當地雨熱同季的氣候條件,飛播取得圓滿成功,為我國沙漠地區(qū)大面積開展飛播樹立了樣板,并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獎。
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的實施,封沙育林40.98萬畝,管護532.65萬畝。
“三北”防護林建設工程啟動,完成防護林建設12.8萬畝。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啟動,固沙封育造林13.78萬畝。
日元貸款風沙治理工程項目啟動,完成防風固沙和苜蓿、藥材、檸條種植27.05萬畝。
低調內斂的準格爾人做的多,說的少,仿佛在不知不覺之間,到了2008年,庫布其沙漠準格爾旗境內實現(xiàn)完全治理。
有一位偉人曾寫下著名的詩篇: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蒼龍已被縛住,準格爾旗治沙造林長纓是什么?是歷屆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和持之以恒;是國家政策的引導和重大項目的落實;是治沙造林隊伍的艱苦奮斗和無私奉獻:是廣大群眾的全面動員和積極參與;是科學技術的應用和實踐經驗的總結;也是充分利用了當地雨熱同季的氣候條件。
七十年,三代人,準格爾旗做成了一件事:整片沙漠完全治理,這是一件前無古人的事業(yè)。正如總書記所說,庫布其沙漠治理為國際社會治理環(huán)境生態(tài),落實2030年議程提供了中國經驗。
當我們慶賀準格爾旗徹底征服沙漠的時候,有人卻看到了黃河邊上的一座沙丘在刺目的陽光下格外惹眼。
這是為開發(fā)旅游項目而特意留下的一片沙丘。
烏蘭不浪村黨支部書記李培治介紹說,幾年以前,準格爾旗開發(fā)旅游項目,有投資商來組建了神泉旅游公司,開發(fā)沙漠旅游、沙漠汽車拉力賽,建設了旅游索道。這一片沙漠就不能再綠化了。
一百年前,準格爾旗行政駐地因風沙肆虐,從庫布其沙漠腹地的大營盤遷出。具有戲劇意味的是,一百年以后,準格爾旗人民政府駐地又遷回到了當年庫布其沙漠腹地的大路鎮(zhèn)。如今,這里已是高樓林立、街道整潔、環(huán)境優(yōu)美、綠樹成蔭。
庫布其東段準格爾旗境內1860平方公里沙漠被徹底治理,準格爾人如釋負重。
層層翠(大路鎮(zhèn)烏蘭不浪村)
再造綠水青山
砒砂巖,是準格爾旗丘陵山區(qū)典型的地貌形態(tài)。
這是一種特殊的疏松砂巖結構,成巖程度低,膠結程度差,遇風成沙,遇水成泥。風吹日曬,凍融循環(huán),年年剝蝕。
遠遠望去,山坡如同巨大的貓爪抓過,裸露的砒砂巖如同切開的五花肉,紅白相間,傷痕累累,寸草不生。這樣的地貌,很多專家學者認為無法治理,因此被稱為“地球癌癥”。
作為黃土丘陵第一副區(qū)的準格爾旗,境內大小支毛溝渠24000多條,水土流失面積占全旗總面積的92.5%,砒砂巖嚴重裸露區(qū)占全旗總面積的15.8%,每平方公里流失土壤18800噸,每年向黃河輸入泥沙1億噸以上,占黃河中上游泥沙總量的1/16。嚴重的水土流失使準格爾旗無雨干旱,有雨山洪,生態(tài)環(huán)境急劇惡化。
缺少植被的土地,就像一個衣衫襤褸的人,羞于走在人前。那些年,準格爾人無論是走親訪友,還是外出開會,只要一提起來自準格爾旗,總是要被人嘲笑,仿佛準格爾旗就是貧窮、封閉、落后的代名詞。發(fā)展農業(yè),土地貧瘠;發(fā)展牧業(yè),草木稀疏;發(fā)展工業(yè),交通閉塞。準格爾旗成了出了名的窮地方,貧困縣(旗)的帽子戴了好多年。
攤上這么個窮地方,怨天尤人沒用,想要改變面貌,過上好日子,只能甩開膀子大干。吃大苦,流大汗,是咱準格爾人的天性。
曾經在山上栽過樹,樹種選擇不當,第二年便枯死了。
曾經在河川砌過壩,一場山洪,丟下滿河灘亂石頭。
曾經在坡上開荒種田,不過三茬,荒草是沒了,新的水土流失又形成了。
曾經大力發(fā)展畜牧業(yè),牲畜數量過載,一味追求的出欄率沒守住,牧草卻被準格爾的山羯子羊連根拔起,啃得干干凈凈。
巨大的付出伴隨著水土流失,這讓準格爾人反思:治標不如治本,要想拔窮根,還得從水土保持做起。
皇甫川流域,是準格爾旗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qū)。1956年3月,準格爾旗在這里成立水土保持工作站,開始對準格爾旗進行水土流失規(guī)律研究,水保效益觀測,造林立地劃分,引洪淤灌試驗,小流域綜合治理試驗,適地適樹選擇,排澇防堿試驗。
建站之初,只有4名經過短期培訓的技術人員,到了六十年代初,大學生畢業(yè)不斷補充進來,逐步組建起一支水保、水利、農業(yè)、林業(yè)、牧業(yè)、果樹、氣象、生物化學等專業(yè)技術能力的科技隊伍,試驗研究和指導推廣工作,逐步正規(guī)化、科學化。
韓學仕和李毓祥1962年從北京林學院畢業(yè),自愿報名支援邊疆建設,來到準格爾旗,并在這里結為伉儷?;貞洰斈?,惡劣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艱苦的生活條件、飽滿的工作熱情、火紅的青春歲月,不禁感慨萬端。退休以后,他們沒有再回到天津和河南老家,而是定居在了鄂爾多斯,幾十年過去,雖然鄉(xiāng)音未改,卻已是地地道道的鄂爾多斯人了。在回訪故居后,韓學仕攙扶著腿腳不便的李毓祥蹣跚而去,望著他們佝僂的背影,我們的眼眶有些濕潤,他們當年栽培的樹木如今正是枝干挺拔、蓬勃茂盛的時候,而他們卻老了,仿佛他們的青春已經依附于樹木,在準格爾的土地上延續(xù)。
1966年,在開展學習“縣委書記的好榜樣”焦裕祿的活動討論的時候,準格爾旗的一位干部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我們學習焦裕祿同志的精神,該怎么樣聯(lián)系實際去學習?大多數人的回答是聯(lián)系自己的工作崗位、聯(lián)系當地群眾艱苦的生活條件、聯(lián)系當前的主要任務。他的回答與眾不同:焦裕祿同志是蘭考縣委書記,他的主要事跡是帶領群眾治理蘭考“三害”風沙、內澇、鹽堿。害在蘭考,源頭卻在黃河中上游的水土流失地區(qū),只要把準格爾旗的砒砂巖治住了,就是學習焦裕祿同志的最好的實際行動。巧合的是,這位干部的工作作風、衣著風格、甚至于長相都和焦裕祿相似。那個年代,受焦裕祿事跡的鼓舞,準格爾旗有數不清的干部投身一線,為改變家鄉(xiāng)面貌出力流汗。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準格爾旗提出“水,土,林綜合治理”的水土保持建設方針,提出“農田下川,林牧上山”,制定了“大戰(zhàn)三川(?牛川,納林川,百里長川)為中心,以平整土地、改河造地、修水平梯田、打筒井,截伏流,修水庫塘壩為重點的治山治水規(guī)劃,組織全旗青壯勞動力組成專業(yè)隊,開展了農田水利大會戰(zhàn),一時間,人聲鼎沸,紅旗招展,一大批水利工程應運而生。呂世光,時任西黑岱公社黨委書記。他帶領群眾在大川上打壩,大壩即將完工,卻趕上了雨季,山洪下來了。上級領導批評他蠻干,吃了豹子膽,竟敢在大川里打壩。一旦潰壩,后果不堪設想。已經騎虎難下,要么是英雄,要么是罪人,什么都顧不得了。他在壩上,40天沒回家。他們與雨水賽跑,大壩一天天加高,水位一天天上漲,也是老天眷顧,就在他們已經發(fā)放了帳篷,轉移了部分群眾,做好了最壞的打算的時候,風停雨住,大壩安然無恙,呂世光懸在脖子上的心放了下來,長嘆一聲,跌坐在壩上。一條大川徹底治理,澄出一川旱澇保收的好地。如今,這里已是姹紫嫣紅,一派田園風光。
1999年,準格爾旗人民政府發(fā)布《關于在全旗范圍內禁止放牧的命令》,這是內蒙古自治區(qū)第一道“禁牧令”。
大禁牧,是準格爾旗艱難而又無奈的選擇。
走坡放羊是準格爾旗農牧民千百年來的生產生活習慣,每戶人家,十幾只、幾十只羊,既是生活來源,也是重要的經濟來源。幾戶,幾十戶人家,羊合群,一個羊倌就夠了。一夜之間,要家家戶戶入圈,打草喂養(yǎng),顯然,大多數群眾還扭不過這個彎來。
人手不夠,草料不足,壓縮養(yǎng)羊數量,群眾不愿意。不禁牧,已經栽下的樹、草將被羊群啃食凈盡。種種矛盾交織,考驗著這一重大決策的實施。禁牧初期,鄉(xiāng)鎮(zhèn)組織干部巡查,農民偷著在偏僻山坡放羊,或者在晚上放羊,甚至派人瞭望。一時間,如同貓捉老鼠的游戲。鄉(xiāng)鎮(zhèn)采取罰款的辦法,農民采取望風跑山的辦法,雙方展開拉鋸戰(zhàn)。
旗政府禁牧的決心已定,再加上大力宣傳,禁牧措施得力,廣大群眾認識和態(tài)度終于轉了彎,從對抗轉變?yōu)榕浜希凉ぷ髟?000年全面鋪開。禁牧之后,林草瘋長,植被保護和自然修復能力迅速見效。
暖水鄉(xiāng),是砒砂巖嚴重裸露區(qū),脆弱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已經無力承載農牧業(yè)生產。2000年,幾經權衡,在鄂爾多斯市的大力支持下,準格爾旗最終還是下決心實現(xiàn)整鄉(xiāng)移民,10000多人遷出世代農耕的土地,另行安置。
可以說,準格爾旗的廣大群眾為了生態(tài)建設,付出了巨大的犧牲。
有人說,砒砂巖,連專家都已定論,是“地球癌癥”,癌癥就是不治之癥。也有人說,是病就有藥,所謂不治之癥,只是沒有找到治病的藥而已。通過幾十年的探索,準格爾旗終于找到了治理砒砂巖的辦法。
沙棘,原是準格爾旗不起眼的野生灌木,生長于懸崖峭壁,果實極小,酸甜可口,當地人稱“酸溜溜”,因富含維生素,是很好的保健品和藥材。沙棘喜光,耐寒,耐熱,耐干旱,耐風沙,耐貧瘠,可在砒砂巖區(qū)生長。從八十年代開始,準格爾旗在砒砂巖區(qū)大面積推廣種植。沙棘具有串根萌孳的特性,灌叢茂密,根系發(fā)達,固沙能力極強,是優(yōu)良的本土樹種和混交林樹種,混交于沙棘林地的次生樹種生長明顯旺盛。曾經的地球癌癥,終于降服在不起眼的沙棘之下。
如今,準格爾旗建成淤地壩800多座,攔砂壩2000多座,境內100多條小流域得到了治理,有效攔截泥沙1億多噸。2012年被評為首個全國水土保持生態(tài)文明縣(旗)。
大自然在給一個地方的發(fā)展,關上一扇門的時候,卻不忘再給留一扇窗。貧窮落后的準格爾旗的地下,埋藏著一個巨大的寶庫。當改革開放大幕拉開的時候,準格爾旗也迎來了經濟騰飛的大好時機。
應該感謝大自然,在幾十萬年前就為準格爾旗儲備了豐富的優(yōu)質煤炭資源。當準格爾旗煤田開發(fā)的第一鏟落下,仿佛一個寶庫被打開,財富伴著烏金滾滾而來。1978年,準格爾旗的GDP為0.49億元,1988年,1.42億,1998年,17.15億元,2008年395.5億元,2018年,938.18億元。當年的貧困旗縣,一躍成為內蒙古經濟排名第一強旗,在全國百強縣中名列14位。
準格爾旗今日的財富,得益于大自然的寶藏。但是,礦產資源終歸是有限的,在資源枯竭以后,地方經濟如何發(fā)展,是一個不容回避的重大課題。早在2006年,準格爾旗就在全國率先提出建設“綠色煤礦”的理念,出臺了“一礦一企治理一山一溝”的地方政策,從礦區(qū)企業(yè)提取土地使用稅,在三年之內復墾并通過驗收后全部退還。
2012年,準格爾旗在全國率先成立歸屬于國土資源局的礦區(qū)環(huán)境恢復治理中心,全部露天煤礦復墾工作納入統(tǒng)一管理,復墾中心前期規(guī)劃,過程監(jiān)控,后期驗收,實行領導包片,干部包礦,定期巡查,責任到人。在黑岱溝煤礦,在哈爾烏素煤礦,在昶旭煤礦,復墾的萬畝良田已是禾苗茁壯,碩果累累。
黨的十八大以來,準格爾旗堅決貫徹以黨中央提出的“五位一體”發(fā)展戰(zhàn)略,認真學習落實總書記在視察內蒙古時提出的內蒙古要建成我國北方重要生態(tài)安全屏障的重要指示精神,不斷探索以生態(tài)優(yōu)先、綠色發(fā)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fā)展新路子,加快生態(tài)建設步伐,擴大生態(tài)建設成果,成效明顯提高。放眼望去,準格爾旗當年的荒山禿嶺,如今已是郁郁蔥蔥。松林搖曳,草木茂盛,林間,珍稀鳥類回歸自然,一派生機勃勃景象。

遠方的期盼

中國成立70周年以來,準格爾旗歷屆政府同念一本生態(tài)建設經,一屆一屆往下傳,一任接著一任干;準格爾旗的廣大干部群眾埋頭苦干,植樹造林,修田打壩,硬是把一個荒山禿嶺的準格爾旗換上了綠裝。70年,準格爾旗生態(tài)環(huán)境面貌發(fā)生了根本的改變。截止到2018年底,準格爾旗森林面積達到399.77萬畝,森林覆蓋率由新中國建國初期的0.74%提高到35.3%;草原確權面積598萬畝,植被覆蓋度由10.5%提高到76.1%;占全旗國土面積達92.5%水土流失區(qū)域實現(xiàn)基本控制;280萬畝沙漠完全治理;露天礦區(qū)全面復墾。經濟建設、文化建設和生態(tài)建設,帶動了準格爾旗的全面進步。新農村建設一派新氣象;鄉(xiāng)村道路四通八達;農民的養(yǎng)老保險和醫(yī)療保險全面落實;鄉(xiāng)村教育網點無盲區(qū)完整布局;產業(yè)格局不斷調整,可持續(xù)發(fā)展后勁充足。
進入新世紀以來,準格爾旗不僅摘掉了貧困旗縣的舊帽子,還戴了好多頂新帽子:全國經濟百強(旗)縣,全國文明城市(縣級),全國水土保持生態(tài)文明(旗)縣,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chuàng)建活動示范(旗)縣,全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范(旗)縣,全國四好農村路示范(旗)縣,國家衛(wèi)生縣城,國家園林縣城,全國科普示范(旗)縣,全國文化先進(旗)縣,全國科技創(chuàng)新示范(旗)縣。中國全面小康十大示范(旗)縣……在紛至沓來的榮譽面前,準格爾旗絲毫沒有停息生態(tài)建設的腳步,就在舉國迎來70周年國慶的時候,準格爾旗林業(yè)和草原局被評為全國生態(tài)建設突出貢獻先進集體。
從“求生存”到“求生態(tài)”,從“盼溫飽”到“盼環(huán)?!保瑴矢駹柶鞆V大群眾對于干凈水質、綠色食品、清新空氣、優(yōu)美環(huán)境的需求日益增強,推進生態(tài)文明建設,已經成為準格爾人的共同追求。今天的準格爾旗,全面貫徹內蒙古自治區(qū)提出的生態(tài)優(yōu)先、綠色發(fā)展戰(zhàn)略,山變青,水變綠,呈現(xiàn)出自然環(huán)境優(yōu)美、社會環(huán)境舒暢、生態(tài)環(huán)境優(yōu)良的大好局面。
綠兮歸來。
準格爾人用了整整70年。
今天,當艱難與榮耀的一頁翻過,準格爾旗又走到一個新的起點。沿著新時代,實現(xiàn)中國夢,再奮斗30年,到那個時候,中華人民共和國百年華誕的時候,一個更加富裕、更加美好、更加文明的準格爾旗一定會呈現(xiàn)在我們的后人面前。
 
作者簡介:
楊潔,筆名木易。女,漢族,1965年8月生,祖籍河北,大學本科,漢語言文學專業(yè)?,F(xiàn)任《內蒙古日報》記者,主任編輯。
齊永平,筆名祁連山。男,漢族,1958年3月生,祖籍陜西,大學本科,一級創(chuàng)作。歷任《北方新報》副社長,《北方周末報》社長、總編輯。

責任編輯:曹原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 廣告報價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0 ibeifang.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技術支持:大旗網絡 
商務合作:139-4719-0357 蒙ICP備18006029號-1  營業(yè)執(zhí)照  網址:www.englishpearls.net 投稿郵箱:szj@ibeifang.com.cn
版權聲明: i 北方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 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違法和不良信息 暴恐音視頻舉報 電話:156-0471-1144